近日,我院光纤传感器与应用技术研究所以“Optical fiber SPR Pb²⁺ sensor with tip-printed Fabry-Perot interferometer f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(基于光纤尖端微打印法布里-珀罗干涉仪温度补偿的光纤铅离子传感器)”为题,在国际著名期刊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》(中科院一区Top、IF:10.5)上发表论文,其中赵勇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、博士生王禄丰为论文第一作者,东北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。
重金属离子作为制造业、农业、电池等行业广泛使用的物质,已成为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。其中,铅离子(Pb²⁺)因不可生物降解,易通过水体和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累积,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,可导致肾功能损伤、高血压甚至癌症。因此,在液态环境中实现Pb²⁺的高灵敏、高选择性检测,对环境保护与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。

相较于传统质谱、色谱等检测方法,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(SPR)传感器具备实时监测、生物相容性好、免标记、灵敏度高等优势,被认为是液态环境中金属离子检测的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。然而,受光纤热光学效应的影响,温度波动易导致检测信号漂移,制约其实际应用。针对该问题,研究团队利用双光子聚合3D打印技术,在光纤端面成功制备出微米级法布里-珀罗干涉仪结构,作为温度传感通道,实现了对SPR传感器的集成化温度补偿。该传感器由5 mm单模光纤(SMF)与多模光纤(MMF)熔接而成,并借助双光子聚合技术在SMF端面打印出直径80 μm、高10μm的圆柱结构。该微柱与光纤端面构成法布里-珀罗干涉仪,其自由光谱范围可通过微柱高度灵活调控,从而匹配SPR传感器的检测波段。研究同时合成了一种对Pb²⁺具有高亲和性的席夫碱材料,将其与壳聚糖复合后修饰于传感器表面,赋予传感器优异的Pb²⁺识别能力。实验表明,该传感器对Pb²⁺表现出卓越的检测性能:灵敏度达–41.55 nm/μM,检测限低至7.05 nM,并具备良好的选择性、稳定性和重复性。所集成的法布里-珀罗干涉仪结构对Pb²⁺结合过程无响应,仅敏感于温度变化,从而实现了精准的温度补偿。
该传感器兼具微型化、实时监测和低成本的优势,所提出的技术平台可通过敏感材料替换,进一步拓展至铜、镉等重金属离子及生物分子的检测。双光子聚合打印技术为多原理光纤传感器的集成提供了全新路径,有望推动“Lab in fiber”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。该研究成果拓展了团队在海洋信息光电感知领域的技术手段,有力推动了我校光学工程学科的创新发展。
论文链接: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0956566324010200